本帖最后由 蔚道设计 于 2021-2-20 18:07 编辑
四、模块调试阶段。弹性减力墙完成,搬入设备进行下一步调试,发现听感已经基本满足了,低频完全不一样,虽然炮素质一般,但前后的对比差别很大,原来声音比较生硬,现在就有q弹的感觉,明显能听到更多低频段的细节,所以也就能开大音量,随意放进去几个之前制作的吸音模块,就这样听一段时间慢慢调整中高频。
11月15日,前天花弧形陷阱实验。之前已测试了前天花用长方体来做陷阱的情况,从曲线和听感上来说不是特别满意,此次用龙骨结合竹片做弧形陷阱,主要考虑从安装的方便性上进行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①先在墙顶各固定两条4X4木龙骨,木龙骨两端不与相邻的墙体接触。
②用3MM厚度的竹片完成四分之一圆弧,卡在墙和顶的龙骨上,自然形成有张力的弧形结构。
③一边安装5厘米40KG聚酯棉一边上竹片,上两层聚酯棉里面可空腔或者填实,理论上讲只要达到20厘米,吸收效率差距不大。
④在聚酯棉的外侧根据高频吸收情况决定是否可以加一层锡纸来控制高频吸收,如果没有的话,整体做完后高频有很大概率过吸。
⑤最外层用2.2MM的黑色尼龙地毯饰面,这个吸音不大的。
⑥该结构的制作难度比方形陷阱要简易得多,拆装只需30分钟。
⑦也许是弧形原因,该结构与方形陷阱从测试和听感上来说更加自然,之前用方形陷阱有小驻波的现象。
五、阶段性总结
通过弹性减力墙的施工和测试,验证了弹性墙不仅有隔音作用,更具有声学调节功能,从数据和听感来说,低频处理取得正向的效果,后续还需要对中高频进行更精细的调试。有几点思考仅供各位同好探讨: 一、理性看待曲线。总的来说测试曲线和听感是对应的,尤其是在对空间进行细微变动时能够有直观的了解,测试经验得知低频曲线往往比较稳定,低频曲线好听感就好。但同时也有曲线与听感无法对应的情况,中高频曲线和听感差别就相对较大,按照听感来摆出比较自然的声音后再看曲线却发现曲线却不那么“好看”,因此越是到后期越要根据听感来微调。另外消散情况对听感有很大影响,在消除大部分驻波的情况下,加入某些模块,都有可能会导致消散改变,要及时分析能量图和听感进行调整,只要有长绿毛长出,听感立刻能感到恶化得及时调整。 二、密切关注混响数据。以我使用的前级莱斯康MC10在12方的空间为例,我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加大或减少吸音,对比各个混响数据从0.3到最低0.1以下,都进行实验,发现在我的空间内最适合的混响是0.25-0.27,低于0.25声音就显得厚度不足,低于0.2就很单薄耳朵疼,清晰度定位和厚度、包围感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可能每个人的判断喜好都不同。 三、重视扩散的使用。多次实验证明,全吸收而完全没有使用扩散的空间,声音体现出自然的状态,但吸音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出现死寂的声音,扩散确实能够平衡声压,使声场整体鲜活起来,弥补功率的不足,当然如何得到平衡的声音需要不断尝试。 四、从根上调起。搭建影音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环境、器材、软件都同等重要,在客观条件的范围内尽量解决问题或者说避免短板。环境搞好了,对于器材不论高低优劣,都将会有积极正向的作用,尤其是像我现阶段使用的器材控制力较差的情况下,可能更具有积极意义。比较本次的改造,最大体会是如果要处理房间声学必然是先处理低频,低频吸收处理好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如果不处理低频,仅吸收中高频反而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当然声学处理不是万能的,无法根治恶劣比例的空间,无法改变器材的素质,任何折腾有个平衡的问题,需要妥协,需要知足,需要摆正心态,毕竟最终是为了享受音乐享受电影。 啰啰嗦嗦记了这么些个流水账,各位莫嫌弃,预祝各位大烧小烧牛年大吉,系统提升牛气冲天!
|